古筝的结构复杂,各个部件都对音色和演奏效果有着重要影响。以下是古筝的主要部位名称及其功能:
1. 面板
面板是古筝的共鸣箱上方的木板,一般采用优质的桐木制作。面板的材料和厚度直接影响古筝的音色和共鸣效果。
2. 背板
背板是古筝底部的木板,通常使用坚硬的木材如梓木制作,具有支撑结构和反射音波的作用,与面板共同形成共鸣箱。
3. 筝弦
古筝的弦一般有21根,早期的古筝弦数较少(如12根、16根等)。现代古筝弦由钢丝芯和尼龙或钢丝缠绕而成。不同的弦音高不同,演奏者通过弹拨不同的弦来发出不同的音符。
4. 岳山
岳山是位于古筝两端的两块弧形木板,主要作用是支撑筝弦并确定弦的长度和张力。前岳山位于古筝的右侧(近手端),后岳山位于古筝的左侧。
5. 琴码
琴码(又称“筝马”或“柱子”)是古筝上用于支撑弦的可移动小支架。每根弦都有一个琴码,琴码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,以改变弦的音高。琴码的材质通常为木质或塑料,优质的琴码可以更好地传递音振,影响音质。
6. 琴轸
琴轸(调音钉)位于古筝的右端,用于调节弦的松紧度,从而改变每根弦的音高。通过调节琴轸,演奏者可以为古筝定调。传统古筝多使用手工拧动的琴轸,而现代古筝通常会使用调音扳手来调节。
7. 弦枕
弦枕是位于前岳山和琴轸之间的一个小部件,用来固定弦的位置并防止弦滑动。它可以保护古筝弦不直接接触到木板,减少摩擦损耗。
8. 共鸣箱
共鸣箱是古筝的主体部分,位于面板和背板之间。它的作用是通过木材的共振放大音波,从而产生深沉、饱满的音色。
9. 琴首
琴首是古筝的左端,通常雕刻有装饰图案或形状,起到美观的作用。此外,它还具有支撑筝弦的一部分功能。
10. 琴尾
琴尾是古筝的右端,通常也有装饰图案,并连接琴轸和弦,承载着调音部分的主要功能。
11. 面板上的音孔
面板上通常会有若干小音孔,位于古筝的背板和面板的不同部位,起到帮助空气流通和音波共鸣的作用。
每一个部件都有着特定的功能,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古筝发出优美的音色。这些部件的设计和材料选择都直接影响着古筝的音质和表现力。